新闻资讯
“千层糕建筑”是如何炼成的
由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学生中心,在历时两年半的建设施工之后,终于敞开了大门。成为新加坡的又一地标性建筑。远远的望过去像一巨大的千层糕,从其外表真的好难判断其用途……
建筑设计初的构想到平立面规划,建筑外观的构成形式到功能性的统一,以及外立面的材质的拟定,以小见大。
这一座可以供33000名学生使用的多功能建筑。长长的走廊连接盒子似的教室,是传统教学楼的模式,南洋理工大学则提出要一个与现代教学方式相适应的独一无二的设计,十二座逐渐向底部收拢的塔楼,有序的环绕着巨大的中庭空间。
这样一个整体建筑群设计,灵感来源于母体的孕育,其目的是通过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所有的房间链接起来,从而减少空间的角落,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与传统的教育建筑不同,这组建筑通过走廊连接起像盒子一样的教室,校方要求的更适合现代化学习方式的设计。方案呈现为一个交织着社交和学习功能空间的建筑,创造出一种动态的环境,有助于非正式的以及偶然的学生与教授间的交流与互动。
它在种植模式上选择亲水聚合物,这样的模式不需要独立的灌溉系统,更能节约水源。
提供了56个没有拐角以及前后之分的教室,灵活的体量形式让师生 更易接近,促进个体间更紧密诞生合作。
楼梯间和电梯间的混凝土核心筒里面有着700幅特别设计的图案,涉及从科学到艺术再到文学的各种话题。这些覆盖的图案特别委托插画家萨拉·方纳利设计,它们是各种模糊想法的触发器,同时让空间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曲线的立面板材有着特别的水平纹理,是用十个经济节约的可调节硅树脂模具制作的,创造出了复杂的三维纹理。整个建筑的混凝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原始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项目显得好像是用湿的粘土手工制作的一样。
为了应对新加坡常年的高温,建筑开敞通透的中庭是天然的换气口,使得围绕塔楼教室的空气循环最大化,并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到凉爽舒适。每一个房间都有静音的制冷设备,代替了传统的高能耗的换气扇。
项目方案摒弃了传统学校建筑的人工照明和绵长走廊的设计,运用个性鲜明的柱状结构满足了良好的光照需求,促进企业家、科学家和教职人员的交流。中心的55个教室没有设置传统过道,而是创造了连接高楼的中央区域。